上海基层党建网·热点新闻|华东师大大夏书院:“三个+”打造教育新高地 |
|
2018-06-19 组织部 浏览次数: 88
|
华师大大夏书院党委遵循学生思想特点,把握入校关键期,坚持“重源头、重规范、重引领”,推进“党校+”模式,打造党性教育培养高地,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坚定信仰、知行合一。 坚持流程+,贯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全过程 党校坚持“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”,注重打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全过程。聚焦前端,抓住源头,关口前移,强调早吸引、早引导、早教育,开办“价值养成工作坊”,系统地开展理论宣讲和实践体验活动,精准回应学生困惑,强化对党组织的正面认知。聚焦中端,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,作为新生价值养成工作坊的延续和深化。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菜单,进一步增进学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引导学员从“感性认识”转向“理性认识”,从“朴素理解”转向“深刻体悟”。聚焦尾端,压紧严实培养教育效果,通过“学-研-践-传”为一体的党校管理模式,引导入党积极分子“弄懂”“会用”“善传”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,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,坚定理想信念,并辐射和引领其他学生。一方面,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,推动学员自主开展学术思辨和研究传播;另方面,创建志愿服务站,引导学员体验服务与奉献内涵。 坚持效果+,抓严抓细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成效 坚持情感共鸣。党校向每位入党申请人发放一本《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成长手册》,该手册从提交入党申请书到建档“处处留痕”,要求学员每次参与入党有关的教育活动都要有学习记录和活动感想,学院关工委老师对每一节课学员们的学习感想进行批注,在强化师生互动中加强思想的深层交流,达成高度的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。注重多维度培养。坚持“理论学习有深度、思想领悟有宽度、育人效果重温度”理念,书院导师、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与学员畅谈《共产党宣言》,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,探讨“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、当代社会主义、当代中国、当代青年”等实践命题,确保理论学习有高度;邀请学校党建专家齐卫平、赵正桥作专题报告,引导学员们在观察社会中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使命;邀请校档案馆馆长汤涛作专题报告《王伯群与大夏大学》,引导学员重温大夏记忆,感受历史文脉,汲取“光大华夏”的精神力量。关注个体发展诉求。邀请老党员孙桂华、何慧敏、李似珍、陆永宝老师,以《大学的变与不变——两代大学生的跨越四十年的对话》为题进行对话,在言语交谈中为学员答疑解惑,在情感共鸣中彰显组织温暖。同时,书院党员教师开放“special office hour”,面对入党积极分子个性化的“问题清单”,提供“定制化”的成长方案,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“心坎里”,增强党建工作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向心力和“黏性”。 坚持作用+,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养辐射作用 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。在深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,党校引导学员通过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,在对社会问题的探究中,对弱势群体的扶助中,进一步学会以包容多元、平等温和的视角分析问题,进一步理解“服务”“奉献”的价值与内涵。大夏书院组织赴龙华烈士陵园、闵行博物馆开展500小时的志愿服务,组织赴江川街道、西渡街道支教。党校学员还分小组或开展社会调研,探索当代大学生对待行善助人行为的态度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;走进弱势群体,服务社会,用实际行动去关爱慰问养老院孤独的长者;奉献爱心,为“阳光之家”的特殊学生送上精心组织的“快乐周末”。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效果的提升。党校在开展教学中,注重引领大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原著,激发学习原著的动机。在党校学习进程过半时,学员自发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,研究会围绕马克思主义原著或经典篇目进行研读、分享、交流和传播,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,掌握其思维方式,学习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,力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和践行者。学习研究会的创设不仅凸显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,更牵引带动学员群体共同学习,提升党校的学习成果。注重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凸显和持续。党校结业后,书院在宿舍园区成立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站,激励学员们将党校学习中获得的理论转化为行动,继承和发扬党校倡导的“为人民服务”精神,形成激励书院入党积极分子服务他人、奉献社会的长效机制,推动学员知行合一。
|